快樂自學坊第三場

2022/11/03

選擇

人生會面臨很多的選擇。很高興大家唸完大學後,選擇加入我們學院深造,從事半導體或智能系統相關的研究。進來後還會要面臨不少選擇,例如是否要繼續念博士、選擇老師、選擇研究題目,甚至是未來進什麼樣的公司等等。每個選擇沒有一定的對錯,只要符合自己興趣和長處,基於好的核心價值與初衷就好。 今天在此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與故事。

當年我在半導體領域選擇了Si MOS元件研究,而非電路設計,是因為對元件物理有興趣,也受了施敏老師的啟發。 其實1970年代在學術界Si相對較為冷門,研究經費少,而三五族半導體很新潮,載子速度高,也適合做LED和固態雷射; 當時看他們研究經費很多,很容易發表文章,倒是有點羨慕。不過到了1980年代SiMOS微處理器與個人電腦開始起飛,帶動了以Si為主的半導體快速成長,Si MOS/CMOS反而變成市場主流,遠遠超過三五族; 美國也成立了SRC,研究資金大幅增加。之後1990年代又有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來驅動產學研的創新,讓我們當初選擇Si MOS 的人都受惠了。展望未來,新興的半導體材料、元件、與應用,也還是會持續站在矽基(Si-based)半導體技術的基礎上繼續創新和演進。

其實,你選了什麼樣的領域、什麼樣的論文題目,只要有興趣,都沒關係。只要在研究所期間有扎實的基礎與訓練,留意各個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,就不必擔心未來的變化。 還有,大家也不要害怕遇到嚴格的指導教授。我的指導教授是薩支唐老師,是CMOS共同發明人,專注於Si。當年有位學長選擇離開薩老師的研究室,說他比較嚴格,不太好畢業。其實在老師嚴格的訓練過程中,不但可以幫你打好基礎,也會增加你未來在職場的適應性,不致於到了職場不知所措。在整個深造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,把握機會做更多的嘗試。我個人除了從指導教授學到了研究治學的基本功,也從實驗室前輩學到了很多寶貴的實驗技巧與製程原理。

在選擇第一個工作時,有人喜歡小公司或新創公司,起薪可能較好; 但也有不少人選擇去大公司,較平穩,也可在大公司看看人家怎麼運作,去見見世面,以後再做選擇,或出去創業。其實選公司重要的是去看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、理念、商業模式、他們和客戶之間的關係、以及在研發領域的投入情況等,不要一味地看起薪或分紅來選公司,而是看公司的理念是否和自己相符合,看公司的經營團隊和管理階層,看看公司是否鼓勵創新合作。

快畢業時我也思考自己要到哪裡去工作。記得施敏老師說他當年選了Bell Lab,那是電晶體發明之地,起薪不是最高的,但Bell Lab人才濟濟,到了那個環境,有許多傑出的同事,會有不一樣的眼界,能夠激出更多新技術的想法。因爲當時IBM華生研究中心與Bell Lab 地位相當,一直就很嚮往; 而且薩老師實驗室與IBM有長期合作關係,我也拿過IBM 全額獎學金,於是就去了IBM,起薪也不是最好的。我第一個老闆是DRAM和Scaling理論發明人Bob Dennard, 也有機會很多傑出的同事合作,還有不少貴人相助相扶,覺得很值得。一般說來,多跟優秀正直的人為伍,越能發揮你的潛力,這些是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可以考慮的因素。

人生是自己的,請為自己做選擇、做決定,爲自己負責; 不要因為父母說哪個公司好、學長姐說哪裡好而做選擇。

(謝謝彭莉淇同學的筆記)

photo1
photo2
photo2